老员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

来源:云顶国际本站原创    发布人:admin   发布时间:2014-09-09   浏览次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将主要体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老员工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作为当代老员工,我们更应该把自主创新放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首位来加以重视,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当作一项能力来加以培养。

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在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争取主动权。

在这个大的格局下,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老员工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转换教育观念。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在不断缩短,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之中,即“生活即学习”。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大学教育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学校必须引导员工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要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要养成创新的习惯。

其次,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老员工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员工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员工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员工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老员工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老员工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鼓励员工参加科技活动。老员工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员工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员工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员工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鼓励员工成立“科技发明创造协会”,将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员工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的员工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再次,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大学阶段,青年员工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老员工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针对员工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员工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员工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员工的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

培养一颗创新的心,让我们为之奋斗!

云顶国际·(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和兴路26号 邮编:150040 技术支持:网络信息中心  备案号:黑ICP备19004777号